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_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zmhk 2024-04-28 人已围观

简介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_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2.《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_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2.《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3.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案例

4.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5.《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6.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_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 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 方法 ,积累鉴赏的 经验 ;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 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 句子 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 说说 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 总结 :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性化解读。

        3.落实文言知识考点,史记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项羽、刘邦二人,对话描写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 的诗导入,为什么写“不可学霸王”,霸王指项羽,伟大的军事家。 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项羽刘邦的 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

        二、解题

        鸿门宴:刘邦赴项羽的宴会,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饭局。后人常用“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时间:BC206,陈胜吴广起义的第三年。

        背景: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破函谷关,驻扎鸿门。刘邦取道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

        三、读文

        师生齐读全文,解决一些字的正确读法。

        譬如:王(四声)、飨、尹、语(四声)、鲰、内(纳)、长、卮、彘、骑、不、樊哙、眦、跽、俎、靳、彊(强)、桮(杯)

        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开后朗读,也没啥。我不能 学生做,好的老师能引导他们去做。

        文章 共才4段。让学生明确,第三段在描写鸿门宴的惊心场面,重点段。

        四、析文

        (一)、第一段,站起来叫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一段,我们可以解读哪些信息?哪些历史人物出场?时间和地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刘邦——霸上,十万兵

        项羽——鸿门,四十万

        曹无伤告密,沛公想称王关中,降秦王子婴,为之相。项羽想攻打刘邦,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并言刘邦具有天子气,勿失机会,趁机消灭。交代了鸿门宴的缘由。

        知识考点:

        实词:军、霸、王、飨、山东、小、采

        虚词:为、之、为、于、为

        句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为击破沛公军、贪于财货、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第二段,叫三个学生对话读,一人演项伯、一人演张良、一人演刘邦。老师读其他文字。活跃一下课堂,语文课,玩点味。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文章开头写了项羽人勇兵强马壮,这时,鸿门宴会前,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改变了故事情节,胜利的天平倾向刘邦。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他的出场,为鸿门宴会作了什么样的铺垫?

        明确:项伯夜访张良,劝其亡之。张良献计刘邦,刘邦用婚姻关系,收买项伯。项伯归来告诉项羽,刘邦不敢背叛大王。这为第二天,鸿门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身翼护之,买下浓重的伏笔。项羽对付刘邦,有了转机,天助刘邦。

        知识考点:

        实词:是、夜、具、亡、语、距、内、王、当、固、背、安、故、活、幸、兄、事、要、寿、婚姻、豪、近、籍、非常、日夜、备、蚤、夜

        虚词:乃、之、为、为、之、为、为、以、且、为、为、而、之、之、以、因、而、因、之、因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长于臣、沛公奉卮酒为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鸿门宴,绵里藏针,惊心动魄,学生该读二遍。全段朗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一段里,留给你们深刻印象有什么?你们喜欢哪个人物?樊哙语言动作的描写入神(文学色彩),尤其生动形象。

        明确:沛公拜谢项王,项王留饮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项庄舞剑击杀,项伯翼蔽刘邦,张良见樊哙,樊哙勇闯军门解围,指责项羽,最后沛公如厕而出。

        项羽:为人不忍,英勇重义,英雄重英雄

        樊哙:忠勇、威壮、辩才、有谋

        范增:老谋深算,

        张良:足智多谋,

        项庄——项伯

        学生可能会喜欢的人物——樊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瞋目,发指,目眦,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剑切而啗。文学性语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无韵离 之文。

        勇闯军门,尽职尽忠,善辨多谋。

        知识考点:

        实词:从、骑、谢、郤、前、寿、坐、不、翼蔽、止、内、披、瞋、上、眦、

        跽、啗、安、举、刑、胜、王、迫、豪、近、军、细说、如

        虚词:而、因、目、以、之、若、为、以、因、无以、以、而、而、之、且、如、以、而、而、耳、为、以、因

        句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籍何以知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亚父者,范增也、若上前为之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加彘肩上、还军霸上、窃为大王不取也、

        (四)、第四段,鸿门宴的收场。读一读,真得有必要,课堂里,学生不愿意读,这是很失败的。刘邦如厕抽身,如何脱身回营,计划精密,狡猾至极。

        明确:沛公脱身,张良献璧玉,项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诛杀无伤。

        鸿门宴以刘邦成功脱身而收场,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聪明狡猾,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

        知识考点:

        实词:细谨、让、会、军、去、置、道、间、度、间、桮杓、拜、过、坐、破

        虚词:为、为、乃、为、乃、之、而

        句式: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赏人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刘邦:圆滑 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骄傲。

        范增:老谋深算。

        教学板书

        故事情节:

        始————无伤高密,项王急击

        发展———项伯夜访,刘邦拉拢

        ———项庄舞剑,樊哙勇闯

        尾————刘邦脱身,诛杀无伤

        人物形象:

        刘邦:好领导

        项羽:为人不忍

        张良===范增:好军师

        樊哙:忠勇智

        项伯:义气,

        课文 成语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高中 语文教案 设计

        一、概述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概述学习内容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 自我评价 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根据实际需求编写自己的教案是每一个教师的共同工作,同时自己写的才是最合适自己的。但如果不会写的话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范文,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个人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二)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2剧本构成。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 《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 《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 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四)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六)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一篇政论文,一篇史传散文,一篇序和一篇辞组成。本单元这四篇体裁不同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反映了汉魏晋文学成就。

        2.本单元作家作品风格多样。贾谊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作品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司马迁善于描写紧张的斗争场面,让人物在具体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王羲之的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兰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他的书法。陶渊明的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腴,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出真率超脱的精神面貌,辞句上摒弃骈偶雕砌,返于明白省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定量的重点实词、虚词,为一些多义词归纳义项,了解常见的文言句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3.了解“论”“序”“辞”等文体特点。

        4.了解汉魏晋散文、辞赋发展状况。

        5.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词义及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是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知识准备;根据语境猜度词义,理解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准备。要想使高中文言文教学不搞成大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教学重点应确立于教给学生判别词义的方法和推断词语用法的方法,提高学生判别词义的能力和推断词语用法的能力。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过秦论》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通过在鸿门宴前后项、刘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展现项羽的率直、轻信以及在政治斗争中过于单纯的性格特征。学生可以学习贾谊的论说技巧和司马迁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写作。

        四、单元教学设计

        1.以朗读带动理解,加强语感训练。正确读出句子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含义,以准确的感情朗读作品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2.深入分析作品,了解这四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为提高鉴赏水平打基础。回忆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特点,比较分析《过秦论》写作特点,了解贾谊的创作风格。深入分析《鸿门宴》、《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与语言特点,了解司马迁、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3.小结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对知识点加以系统化。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案例

《琵琶行》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2.学习文本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艺术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卓越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写作能力。

        1.结合诗前的小序和课后注释,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语句,思考诗人是怎样将抽象的、稍纵即逝的音乐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

        聚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建议

        1.学习本诗,重在体味诗人寄寓在琵琶女身上的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师要避免对诗歌进行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巧设问题,提要勾弦,引其思考。

        2.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设计情景,为学生放琵琶名曲,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唐之韵》,或者《琵琶行》赏析。

        3.长诗的领悟重在教读之后的吟咏,一定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我学习,慢慢咀嚼,融会贯通。

        自主梳理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通)

        《琵琶行》教案+学案+练习(鲁教版必修1)

        《琵琶行》导学案13

        课题名称《琵琶行》课型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解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描写音乐时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比喻、通感、正侧面描写等等。

        2.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

        导入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

        (1)知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山水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

        (2)论世:

        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乐府诗

        歌、行、引: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长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歌行》。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凄惨悲凉忧伤

        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

        明确:写成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部分?

        明确:(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模块三细节探讨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

        2.这句心理共鸣的句子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模块四合作探究

        1.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结

        师:补充白居易被贬谪的经历。

        生: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重点的文言字词。

        生:小组讨论问题三,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问题三。

        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评价(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生:小组讨论问题,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

        生:小组讨论,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补充。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n)枫叶(fēng)瑟(s?)声声思(s?)捻(niǎn)霓裳(n?ch?ng)秋月白(b?)衣裳(ch?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nb?)谪居(zh?)整顿衣裳?(ch?ng)还独倾?(hu?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

        诗歌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并且让学生先背下来,可以提前预习时就让学生背诵。

        第二课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品析诗句,赏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品读课文,说出喜欢句子的理由。

        2?赏析声音描摹技巧。

        教学过程:

        品一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作品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务、地点、时间、事件全部概括其中,言简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托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逼真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细腻的解释了琵琶女不愿见人而又不得不见的复杂内心活动。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人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哀愁。而忧愁则是形于色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创造出一种音乐停止了,可听众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用寂悄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音乐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

        赏一赏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拓一拓

        1?学习环境描写:诗歌往往受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基础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哀愁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茫茫江水?,蓉蓉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别愁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出音乐的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境界。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本文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音乐效果,突出了人物情感,是诗歌的学习重点之)

        2?介绍背景及原文。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本课循序渐进,先读韵,再成诵品情,后赏析手法和技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节课容量太大,进行起来时间太紧张。安排三课较为合适。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4]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疑难指津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语言揣摩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名题讲析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讲析:本题考文学常识。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这些知识在以后的课文中亦会学到。象这一类重要的文学知识,要注意在平常课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划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讲析:本题原为高中老教材第五册《涉江》一课的练习题。学习了屈原的有关作品,了解了其惯用的比喻、象征等骚体手法和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后,解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这些知识是应在《离骚》一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的。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教案是指在教师授课之前,让教师说案标、说教材、教学过程,说教法、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的教研活动。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教案范文,欢迎阅读。更多高中语文教案范文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教案是指在教师授课之前,让教师教案标、说教材、教学过程,说教法、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的教研活动。显然,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成功的教案,不仅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节课怎样教,而且简炼精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本文就如何使教案更深刻、更生动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搜集和选用材料是使教案深刻生动的根基

        课题确定后,你的教案能否深刻、生动,从而吸引人、说服人,那么材料的搜集和选用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教案的内容不充实,只能显示出一种浅薄,而缺乏一种厚重感。应依据哪些标准?选取哪些材料呢?

        1.教学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教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2. 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原则。

        3.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这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

        4.为了突破或分散本节难点,而需要的有关铺垫材料。

        二、削枝强干,锤炼教案内容是使教案深刻充实的保证

        教案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内容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要体现在整个教案过程中。这样,靠内容的充实和环环相扣,使教案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要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所以要对教案的内容进行锤炼,削枝强干。怎样锤炼教案的内容呢?

        1. 要具有清晰的结构

        能抓住听者心弦的教案,必须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结构,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内容联系的条件下,组织好教案的结构。

        2. 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说教材是教案的?血肉?,结构就是教案的?骨架?,那么,教学目标是整个教案的?灵魂?。也就是说,目标确定后,教案的整个安排,一切一切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虚晃一枪,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还要具体、明确而全面。

        3. 要分析准确重点难点

        要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尤其要注意分析难点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难点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以及在难点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4. 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即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尽可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即所选择的教法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另外,教学手段的采取要从正确发挥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

        5. 要设计有目标控制的,有启发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从新课引入?归纳小结,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随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也就是说,使教学目标的控制必须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锤一音,一步一印。着眼于各个环节去实实在在地完成任务。要依据教学目标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剪辑,逐一?审查?,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注意强化目标控制,又要注意具有启发性,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启发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三、组成系统,形成说稿是形成课者思维模式的关键

        将经过锤炼的教案内容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整理过程中使内容与说理有机融合,体现在整个教案中。这个过程,对于准备教案的老师来讲,是对其大脑组合能力的锤炼过程。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对某些现象作出本质的揭示,从而使教案显现出雄辩的本质力量和巨大的说服力;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想的精确缜密、看问题的周详全面,精当恰切。

        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路之敏捷,可以随时捕捉一些现象迅速组合在教案的主体里,使之骤然生辉,发生效应;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情感的丰富,对学生对事物所含的情愫体察入微,移入字里行间辅助理念,以情感人;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逻辑的力量,把一节课的教学,如茧抽丝,层层剥落,展现内涵。总之,它需要教案者能加工处理成教案的各种要素,并使之相互关联容纳于教案范畴和轨道之中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这种能力和方法是在教案讲稿写作实践中形成和练就的,所以组成系统,形成说稿对于形成教案的思维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从而可使教案更加深刻、更加熟练。

        四、 恰当的使用视觉材料是使教案生动精彩的阶梯

        并不是教案者在形成了教案的思维模式之后,他的教案就一定会精彩了。当然,教案者的语言(音量、音调、音速)及非语言(表情、目光、姿势),都会影响教案的效果。应当强调,光靠说者单调的说,听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不?走神?,要抓住听者的注意力,调动听者的兴趣,刺激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说明接受,可灵活采用视觉材料恰当的组合在教案的主体中,将会使教案呈现生动、精彩的局面。

        统计表明,听者如果仅使用其听觉的话,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仅能保持70%,3天后仅能保持10%;听者如果仅使用其视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处理3小时后只能保持72%,3天后,却还能保持20%;但听者如果结合使用视觉和听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仍然能保持65%。可见视觉材料在教案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案前还要设计出使用视觉材料的时间、手段。如将板书、投影仪、演示、实验、特制的复合投影片,不同颜色的、图表、直观教具,实物或实物图的展示,多媒体等等,恰当的组合在教案中,可促进听者思考,诱发听者的参与意识,使之跟着说者的思路去理解教案的内容,从而会取得最佳的教案效果。

        总之,只有有了这样准备充分的教案,才能使您的教案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实、深刻、熟练、生动,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案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案是教师用语言表达具体课时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也就是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系统地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它是教师自身表态思维活动及心理、生理活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再学习、再深化、再提高的过程。

        作为教案者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怎样教?和?怎样学?,更要从理论的高度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这样学。因此,教案不仅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底,而且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是教师教学准备情况和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的外观。

        一、教案的内容

        1、说教材。

        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性地把握教材,要明确所教单元或教学内容在教年级、学期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充分说明这一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中前后知识联系。

        2、说教法

        就是要求教师说出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教学要充分体现?双自主?原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灵活性。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体现直观性原则。同时说教材还应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分析疑点的具体措施。

        3、说学法。

        就是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开发智力的目的。说学法要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给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4、说教学过程。

        它包括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生动形象地简笔画,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清晰的教学思路和逐步推进的教学层次。等。

        5、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时教学优生学任务及教学对象的实际等几个方面。

        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案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案应遵循的原则,它是保证教案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教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材分析正确、透彻。教案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B.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案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的、客观、准确的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C.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的包括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发展智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其确定都要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途径。

        D.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教案中,教师既要说清本节课的总体构想以及依据,又要说清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的构想及其依据,使教法设计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案活动的灵魂

        教案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教案活动中,教案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A.教案要有理论指导。在教案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B.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教案中,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上升到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并接受其检验。

        3、实效性原则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教案活动也不例外。教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案?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效性?就成了教案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教案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A.目的明确。

        大体上,教案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多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教案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教案主要用于同行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教案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教案同是为了给教师树立教案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在开展教案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目的,也就是将要开展的是哪一类型的教案活动,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B.针对性强大。

        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教案活动而言。检查性教案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教案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只有加强了教案的针对性,才便于教案人和评说的准备和对问题的集中研究与解决。C.准备充分。教案前教案评说人要围绕本次教案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地准备,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教案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教案稿。

        D.评说准确。

        评说要科学准确,指导性强。教案人说完之后,参加评说的人员要积极发言,抓住教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和教学中带有倾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说。主持人还应该将已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分歧的问题分别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或今后继续进行研究。

        4、创新性原则----教案活动的生命线

        教案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思转化为教学活动之间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教案活动中,教案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同行、专家参与评说和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注意的问题

        1、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教案时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要使所有听课的人都能感受到激情的感染,使他们从表象上感到教案者对说好这节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2、摆正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位置。

        教案最主要是说出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全部。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案的听众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教案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太详细,要重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忆及创新思维;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4、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教案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5、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教材的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或安排,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包身工》发表以后,中国文学史上便出现了 报告 文学。该文被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1册选用。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没有学习过报告文学这类体裁的 文章 ,同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 方法 目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分析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和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准确评价文本的价值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运用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走近包身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们知道奥斯维辛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场,在70年代的上海东洋纱厂也有这样一个人间地狱,在这里生存着一群女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初读文本,感知包身工

        1.提问:生活在人间地狱的这一群女工是一群怎样的群体?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 你所感知到的包身工。

        (提示:可以从包身工的来源,为什么成为包身工,生活现状等方面来说)

        明确;包身工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包身工是一群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的人。包身工是一群命运极其悲惨 ,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包身工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受尽压榨,丧失尊严的群体。

        2.包身工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猪狗不如,请大家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表。

        四点过一刻——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四点半——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五点钟——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下午六点——下工——高强度的工作——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线:生活场景,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3. 课文除了关于包身工现实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还附带叙述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这些背景材料。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膨胀——必然灭亡

        副线:背景材料,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揭露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的趋势。

        三、重点品读,深入包身工

        1.提问:在描写包身工一天生活的四个场景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给予你心灵上的震撼。

        示例:结合关键词句,重点分析包身工起床这一个场景。

        明确:(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四月中旬”天气还比较冷,“才”说明时间很早。

        “已经在蠕动了”,包身工已经起床了。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七尺阔、十二尺深”说明住宿范围十分的狭窄。

        “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说明空气如此污浊。

         总结 :包身工住宿环境恶劣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速读法,通过速读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请自己的思路。

        2、精读法,通过仔细玩味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3、问题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  教学资源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1   课前活动(共15分钟)

        一、 课前积累(5分钟)

        1、《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散文 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 检查预习(10分钟)

        1、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 留学 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 文化 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文学剧本。

        2、互查字词

        蠕动(rú) 拎着(līn)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新课活动(20分钟)

        1、 快速阅读 课文,划出交待时间的 句子 。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四点一刻 晨起;  四点半钟 早饭; 五点钟 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15分钟) 放工。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预想:回答可能会很零散,但是通过零散的现象概括出具体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好班学生由他们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

        讲解:即是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生一: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生二:“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生三: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生四:“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

        问题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

        预想:学生可能会很随意的回答,提示一定要依据课文来回答。

        生一: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生二: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教师小结:高度榨取剩余价值,在利益驱使下,榨干工人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把工厂的发展建立在工人的尸体上。

        问题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

        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包身工(板书)。

        包身工是什么人?她们的身体被承包给了谁?她们是一群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的农村女孩子,父母无力 饲养 她们,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正如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人命竟然可以贱如蝼蚁一般,是谁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赛金花》、《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剧本。

        夏衍除了戏剧家翻译家这些标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记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夏衍对于调查包身工时的回忆。

        包身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辛苦的调查包身工呢?

        文体介绍

        作者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评和评论写出了《包身工》,《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什么是报告文学呢?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基础字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学生齐读一遍

        整体感知

        如果大家是一名记者,要你们去调查包身工,大家会调查一些什么事情呢?

        大家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找出几个时间点,一起认识一下包身工的一天。

        包身工的一天

        1—6. (四点一刻)起身

        12—14. (四点半后)早餐

        23—32. (五点)上工

        35-47. (十七点)下工

        研读赏析

        (一)、齐读1-6段(重点)

        1.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七尺阔、十二尺深,一尺等于三十三厘米,到达有多大呢?

        等于从教室这到那,说明环境之小。

        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说明环境之脏乱。

        2.包身工的状态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3、包身工的称呼

        从她们的称呼上看,她们没有地位,没有权利(“生物”“猪秽”“懒虫”“芦柴棒”)。

        4.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语言描写:“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

        生动的动作描写:“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5.点面结合

        大家在写 日记 的时候,有同学写了上两周发生的校运会,很多同学都是先概写全班同学,然后特写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这种写法就是“点面结合”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二)、12-14段

        1、从所吃的食物来看,她们饭食条件粗劣(一洋铅桶、浆糊一般、薄粥,较少的粕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锅焦、残粥冲一些清水)。

        2、从食物的量上和包身工的状态来看,她们没有饮食的基本保障,受剥削受压迫(几十只碗,轮不上吃一碗,一窝蜂抢,用舌舔,被称为“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

        3、褒词贬用

        “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

        (三)、23—32段

        1、与外头工人的对比,有什么区别?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 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

        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 就会站起来 走开/薄薄的一页 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 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 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 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 雪》。

        “悲秋情节”的民族 文化 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

        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⒈研究 传统文化 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播放多媒体《两只蝴蝶》的FLASH,“秋风起,秋叶落成堆”的小部分精彩片断,提问: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

        2、“秋”是文人笔下无比丰富的意象,你能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

        3、导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一代领袖毛泽东的笔下,秋天却换了一番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所见所思,去神游一遍湘江与麓山吧!

        二、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理解诗,更需要多读,通过读让自己置身于诗的境界中,去领悟诗歌不可言说之美。带着以下任务将本诗自由朗读三遍:配合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人写作的大致背景;初步把握情感基调,互相评价朗读效果。

        2、 请一学生朗读本词。出示课件,强调重要的音和词。

        3、 有同学说,由于词境的壮阔,可以见到诗人内心的豪迈。是的,本词的基本基调是豪壮的。因为他写于1925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

        三、再读鉴赏

        (一)、用幻灯片提问:①、从以往学词的 经验 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两片,分别做什么?本词是这样安排的吗?

        ②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由哪一个词引领?构成了一个什么画面?请结合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描绘诗中画面的话。

        ③词的上下片由哪个词引出?引出了一番怎样的情景?

        ④结合上下两片,请说出本词美在何处。

        (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

        幻灯片:崇高之美:德·康德——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础——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中古·孔子——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山河的壮丽,博大,巍峨,使词境宏远、开阔,令人豪气顿生,山河越是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三)、深入探讨,思考: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更美。找出词中的重要名

        词、动词和形容词,分组选点进行分析鉴赏,感受其情景交融的妙处。

        (四)、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板书:

        看:山红 林染 江碧 舸争 鹰击

        鱼翔 (远近相间 动静结合)

        谁主沉浮?

        忆:风华 意气 挥斥 指点 激扬

        是 粪土 (中流击水 豪情满怀)

        同学少年!

        (五) 总结 全词,放示范性朗读带

        四、吟诵全诗

        五、?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出示曹操《观沧海》全诗,提醒学生背诵。

        提问:与《观沧海》相比,你认为谁的情感更为豪壮、深刻,具有震撼力? 学生活动

        1、学生听音乐看画面各抒己见。

        2、学生结合已学和平时积累的回答,老师稍作提示。如: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哉,秋这为气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 (“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3.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4.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 长沙》教材视频

        5.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6.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 长沙》教材视频

        7. 语文高一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好了,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